庄子:一个人自以为是的地方,恰恰是他的软肋
来源:益康信息部
日期:2020-06-04
庄子:你以为是清醒的思考,其实只是思维局限之内的挣扎。
一、
当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贫富差距时,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:这世间的财富并不是根据人的智商来分配的。
也就是说,有一些非常聪明的人,他们的人生往往碌碌而无为,而那些看似愚笨的人,却创造了不一样的成就。
很多人看到这种现象总觉得不公平,其实这恰恰是公平的,因为智力并不代表智慧,其中存在着智力和智慧之间的思维差异。
如果仅仅是聪明就能获得想要的名利,那么智慧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,这恰恰是智慧优于智力的体现。
智力是体现在某一种层面上的优势,而思维则是存在于智慧层面的认知,有智力的人未必有智慧,而有智慧的人才能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人生。
一个人不具备发散性思维,他的聪明不但无法给自己带来提升,反而会让聪明成为自己的禁锢,他在思考问题和谋划人生时,一定会时常钻入“思维胡同”之中。
佛家有这样一个故事:
从前有一个人十分贫困,他给国王当了多年的差使,弄得身体很虚弱,国王觉得他很可怜,就赏给他一头死骆驼。
这个穷人就把死骆驼带回家,动手剥骆驼皮,他嫌刀锋不锋利,就到处找磨刀石来磨刀,他在自家阁楼上找到了磨刀石,他把刀刃磨锋利之后,下楼继续割。
就这样,反反复复的去磨刀刃,然后割骆驼皮,弄得疲惫不堪,后来他想出来一个办法,干脆把骆驼吊到阁楼上,挨着磨刀石去磨刀,人们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都嘲笑他的愚蠢。
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人非常可笑,宁可上下楼,来回的磨刀,甚至费九牛二虎之力,把骆驼吊到楼上,也不换个思路,将磨刀石拿到楼下骆驼身边,这个人实在是太愚蠢了。
这并非是一种愚蠢,而是思维局限,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“思维胡同”。
我们也经常会犯这种错误,想问题或者做事情的时候,常用自认为最正确的思路来思考,自认为谋划的很完美,其实真相却是自身早就陷入了思维局限之内,无形之中就给问题本身带上了枷锁,但是自己却从未意识到。
所以,人们自以为是清醒的思考,其实只是用自己的思维重新将事情组合整理了一遍而已,这个过程就是形成“思维胡同”的过程。
而且从人性的角度来说,人很难轻易察觉自身的问题,即便身陷入死胡同之中,也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在“胡同”内折腾,而他的思维永远无法支撑他跳出胡同之外。
二、
《庄子》之中有这样一句话: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;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;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,束于教也。
不可以和井底之蛙说大海的事情,因为它被井底这一狭小的空间所局限;不能只和夏天的虫谈论冬天的冰,因为夏天的虫被时间所局限;不可以和孤陋寡闻的人谈论大道,因为他所受的教育有限。
井底之蛙被井底的狭小空间所局限,夏天的虫被夏天的时间所局限,而人生也会被自己的认知所局限,一个人的见识决定了认知,认知决定思维,这一切都是局限的根源。
所以在道家思想中就有这样一个智慧:一个人自以为是的地方恰恰是他的软肋,因为他自以为知道,所以从不审视自己的“知道”是否存在局限,由此而产生更多问题。
有一天阳子居拜见老子说:“倘若现在有这样一个人,办事敏捷果断,对事洞察准确了解,学道也专心勤奋,从不厌烦,像这样的人可以和圣明之王相提并论吗?”
老子说:“这样的人在圣人看来不过是有才智的小吏,被自己的技艺职守所困,终身劳其形体,担惊受怕罢了,况且虎豹由于皮有花纹招来捕猎,猕猴由于灵敏,猎狗由于会捉狐狸被主人拴住,像这样的情况能和圣贤之人相比吗?”
阳子居所说的就是拥有智力的人,但是缺乏的是突破认知的能力,比如说技能敏捷的猕猴,可以捕捉狐狸的猎狗,它所擅长的是他的优势,而他的局限正是因为有他的优势而产生的问题。
世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很难察觉自己的问题,更何况要从自己擅长的地方察觉问题。
只有突破这个局限,放下自己的自以为是,即便你认为很占优势的地方也要重新审视,跳出当下的局限去看待问题,才能更好的审视人生,让自己从思维活动中跳出,还给自己一个更睿智的人生。